司马迁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春秋》重人事的思想。《史记》以前的史书,或以记言为中心,或以记事为中心,而《史记》则是以记人为中心的综合体史书。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是从三个层面上来说明的:第一个层面,是记“王迹所兴”而“著十二本纪”;第二个层面,是记“辅拂股肱之臣”而“作三十世家”;第三个层面,是记“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人物而“作七十列传”。这样,司马迁就不仅在观念上,而且也在具体的撰述上,确立了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中心位置。这是中国史学上人本主义传统真正确立的标志。此外,司马迁为了厘清时代划分和事件纷繁而“作十表”,为了写出历代典章制度的“承敝通变”而“作八书”,而“表”与“书”所记内容,也都反映了人的活动,从而揭示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进程轨迹。
这里,不妨举“表”“书”为例,以明其意。例如,《史记·三代世表》序写道:
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殷以前的“诸侯”已不甚了然,故“不可得而谱”,周以来的诸侯“颇可著”,史家只能“疑则传疑,盖其慎也”。因此,司马迁只能以《五帝系谱》《尚书》做参考,“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表中所列,自黄帝以下,有颛顼属、俈属、尧属、舜属、夏属、殷属、周属等,而其先人皆出于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