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第一卷)

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

字体:16+-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司马迁、班固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刘知幾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文心雕龙·史传》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以后较早的评论史学的专篇。它认为史书具有使人们“居今识古”“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的作用,提出撰史的要求是:“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它认为在历史编纂上最难处理的是对于史事的“总会”和“诠配”,并强调“述远”而不致“诬矫”“记近”,应杜绝“回邪”,以存信史为贵。《晋书》卷82记载了陈寿等两晋时期12个史家的传记,实际上是关于史家的类传。本卷后论说:“古之王者咸建史臣,昭法立训,莫近于此。若夫原始要终,纪情括性,其言微而显,其义皎而明,然后可以茵蔼缇油,作程遐世者也。”这不是评论一部史书或一个史家,而是从理论上说明“史臣”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作用。这反映了唐初史家对于“史臣”群体的历史地位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一个朝代的史家活动的历史的重视。这两点都表明:从历史活动来看,史家成为考察和撰述的对象之一,是史学在社会生活中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结果;从史学活动来看,对于“史家”群体的研究和评论,正是史学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的反省。《晋书》卷82在这方面是一个开端。其赞语的最后一句话是:“咸被简册,共传遥祀。”这是既涉及历史又涉及史学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隋书·经籍志》史部在史学发展上有重大贡献。从史学理论来看,它的贡献在于:第一,它把史书分成13个类别,从而对历史撰述的范围提出了明确的界说。这13类的名称是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第二,《隋志》的历史文献分类思想具有力图反映史书之时代特征的自觉意识,这在霸史、杂传、谱系等类尤为突出。第三,它对史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所承担的职责做了简明的概括,这就是:“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9]《隋志》还考察了各类史书的源流,并做了简要的评价,这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