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还涉及另一个理论领域问题,即史学理论。对此,该分册的提要是这样说明的:
本总部所纂辑的内容,是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史学(作为一种知识、一门学问的史学)发展中产生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与撰述,其文献资料以史部书为主,兼及经部、子部、集部有关之书。
本总部包含史学功用、史家修养、史学方法、史学批评等四个部,有广泛的涵盖面。其中,史学功用问题,是古往今来人们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至今仍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史家修养,反映了中国史家在这方面所积累的思想、道德遗产,对今天的史学工作者的修养和学风建设多有借鉴之处。史学方法,反映了中国史学的特点。史学批评,是推动史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联系史学与社会的桥梁之一,而关于批评之标准与方法则反映了中国史家的气度、见识与风采。[15]
在中国史学上,人们对史学的认识,最初当始于对史书教育作用的认识。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叔时论史书的教育作用,可以被看作中国历史上较早关于通过史书进行历史教育的言论。[16]楚国史官左史倚相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辅佐楚国国君,被时人称为楚国之“宝”,是指史学在治国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有关史学社会功能的记载。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因晋国史官董狐“书法不隐”的胆识而称赞他为“古之良史”[17],这是涉及史家修养的较早记载。其后,《左传》作者称颂《春秋》,说是“非圣人,谁能修之”[18],具有同样的性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叙传》,则展示了这两位史学家在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上的多方面创造。唐人刘知幾《史通》一书的面世,表明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学批评这一领域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史学理论分册正是循着中国史学的这一发展轨迹进行编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