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三、形式的多样性

字体:16+-

史书体裁的多样性也是中国史书的一个特点。

史书体裁是史书的外部表现形式。在三千年的史学史上,中国史书体裁经历着辩证的发展过程。有一种年代久远的说法,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一说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说明了史官的分工,也说明记言、记事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形式。但言与事并不能截然分开,《尚书》中就包含了记事的成分;较晚出现的以记言为主的《国语》、《战国策》,也包含了不少记事的成分。中国史学上最先形成比较规范的表现形式的,是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它们按年、时、月、日时间顺序记事。《左传》记事丰赡,不仅有精彩的记言,而且也有记一件事情的始末原委的,如僖公二十三年记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的经历。晚出的编年体史书《汉纪》、《后汉纪》又使用“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方法,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资治通鉴》往往于历史人物的卒年之下,略述其生平事迹。可见,编年记事的史书,也记言,也记事件始末,也记人物,其间存在着互补和辩证的关系。

比起编年体史书,纪传体史书出现较晚。战国时期出现的《世本》是一种综合体的形式,它很可能是纪传体史书的前驱。司马迁的《史记》包含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是记事件、制度、人物和历史进程的综合体史书,后人称为纪传体史书,这跟它记述了朝代更迭和大量的历史人物有关。纪传体史书扩大了史书记述的范围,同时也扩大了人们的历史视野,促进了人们对于历史面貌的整体性认识,是编年体史书所不及的。这是又一层辩证发展关系。

继《史记》之后,班固撰《汉书》,“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117]。纪传体史书的发展至唐初达到了全盛时期,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史书撰于此时,可为明证。因此,刘知幾著《史通》总结史学发展时,开篇就从“六家”讲到“二体”,认为“班、荀二体,角力争先”,“后来作者,不出二途”,视班固《汉书》、荀悦《汉纪》为历史撰述的两种模式。刘知幾在详论“古今正史”的同时,又指出:“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骛”[118]。他总结了“史之杂名”,凡有“十品”,认为它们是对“正史”的补充,反映了他对于史书表现形式之辩证发展的朴素的辩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