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

字体:16+-

《汉纪》30卷,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它流传至今,有广泛的影响。

《汉纪》著者荀悦(148—209),字仲豫,东汉末年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献帝时官至侍中。《后汉书·荀淑传》载:献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辞约事详,论辨多美”。《汉纪》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讫于王莽之败,而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事为殿,以明本书主旨及其之所由来。荀悦在《汉纪》卷一开宗明义说明撰述此书的原则和方法是:“谨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119]他又在书末指出:“于是乃作考旧,通连体要,以述《汉纪》。”[120]这里着重交代了两点:一是改纪传体为编年体(“列其年月,比其时事”),一是综合凝练(“撮要举凡,存其大体”)。其总的要求是“通而叙之”、“通连体要”,“以副本书”。荀悦也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编纂思想,认为:“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著,罔不能备矣。”[121]这表明,荀悦《汉纪》一方面是忠实于班固《汉书》的思想,如取材的严谨,全文引用《汉书》帝纪赞语,尤其是在书末全部照录了班彪的《王命论》,等等。另一方面,荀悦也在编撰中阐发了自己的历史见解,这突出地反映在他为《汉纪》撰写的三十多首史论(即“荀悦曰”)中。荀悦说的“达道义”,是以儒家“三纲”为核心的,认为“仁义之大体在于三纲六纪”,“施之当时则为道德,垂之后世则为典经”[122]。他说的“彰法式”,是要维护汉皇朝的成规,中心是维护皇权。如认为汉废分封之制“以为县治民”,本是为“强干弱枝,一统于上,使权柄不分于下也”,可是现今“州牧号为万里,总郡国,威尊势重”,这是“近于战国之迹,而无治民之实”[123]。他说的“通古今”,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着意考察西汉皇朝政治统治的得失。他在《元帝纪下》中论述了“自汉兴以来至于兹,祖宗之治迹可得而观也”的见解,历数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元帝几朝朝政的利弊,进而阐发了教化和刑法的关系是“通于天人之理,达于变化之数,故能达于道”,“然后用于正矣”。他还提出了“六主”、“六臣”的看法,“六主”是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六臣”是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认为“六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可不尽而深览乎!”[124]这显然是暗示君臣们各自“对号入座”,在汉献帝被挟至许昌的当时,发如此议论是要有相当的胆识的。荀悦结合秦汉之际历史,分析“立策决胜之术”有三条:形、势、情。认为:“形者,言其大体得生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也,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意也。”[125]这是把客观形势同人的心理、志向结合起来考察“立策决胜之术”,是看到了主客观因素对历史活动的影响。荀悦强调用人的重要,他甚至公然批评为史家歌颂的汉文帝在这方面的失误,认为:“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僚之贤。而贾谊见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用,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岂不惜哉!夫以绛侯(周勃)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岂不痛乎!”[126],等等。从荀悦的这些史论来看,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表明作者对于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之密切关系的十分重视;第二,表明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荀悦的史论不同于班固史论的空泛说教,而上承司马迁史论的“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遗风。范晔称颂《汉纪》“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应是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