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字体:16+-

一、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

隋朝与唐朝,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了,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的表现。隋文帝在撰史方面首先过问的一件事情,就是“以魏收所撰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命魏澹“别成魏史”。而魏澹所撰《魏书》“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隋文帝“览而善之”[1]。这是通过改撰魏史,为西魏、北周争得合理地位,而最终是为隋朝争得合理地位。隋文帝在撰史方面过问的另一件事情,是在开皇十三年(593)下了一道诏书:“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2]这表明皇家垄断“撰集国史、臧否人物”的决心,魏晋南北朝以来私人修史的势头受到了扼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重建和强化在修史工作上最直接的反映。

“《汉书》学”的兴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隋朝统治者历史意识的强化。梁、陈以来,《汉书》地位日显,而“《史记》传者甚微”。隋统一后,发扬了南朝这个传统,“《汉书》学”走向**,成了“国学”。同时,刘臻“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3]。杨汪受业于刘臻,刘臻反而说“吾弗如也”。杨汪后为国子祭酒,炀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4],为一时之盛举。但隋朝“《汉书》学”的泰斗,还要推萧该、包恺二人。史称:大业年间,“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他们关于《汉书》的著作,“为当时所贵”,“甚为贵游所礼”[5]。像这样的盛况,在经学史、佛学史上并不鲜见,在史学史上却是空前的。《汉书》因具有皇朝史典范的性质而有此殊荣,而“《汉书》学”出现如此盛况,自是统治集团提倡的结果。正统观念、垄断修史、推崇《汉书》,这种历史意识的强化,都反映了政治统治上的要求。在这方面,唐初统治者比隋朝统治者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