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三、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

字体:16+-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是围绕着历史撰述和史学功用的一些重要方面展开的。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多不能脱离对史家的评价。这是《史通》作为史学批评著作的鲜明特色。但是,它关于史家的许多评论,一般都是结合历史撰述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来的。把许多具体的史家凝聚成一个抽象的史家,并对其做总体性评论,这是刘知幾史学批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论,是他在回答友人所问时阐述的,文不载于《史通》,而见于《旧唐书》本传: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已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

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夐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

时人以为知言。[58]

刘知幾明确地指出,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方可成为“史才”。这是他的史家素养论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

从上述引文中刘知幾所做的比喻和说明来看,他说的“才”,主要是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上文所说的编撰方法、体裁体例、文字表述大致属于这个方面。他说的“学”,是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文献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以至自然知识,上文所说的史书内容、编撰方法、史学功用都与此有关。他说的“识”,是指史家的器局和胆识,上文所说的撰述原则、史书内容、编撰方法、史学功用都反映出这种器局和胆识。刘知幾对于史家胆识格外强调,其最高标准是“好是正直,善恶必书”,认为这是“善无可加,所向无敌”的境界。在《史通》中,他以大量的篇幅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文字表述,也多次讲到善恶必书的问题,而其含义之深、口气之重都超过前者。《直书》篇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59]《曲笔》篇说:“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60]《惑经》篇批评《春秋》有多处“未谕”,如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苟书法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也乎?”像这样的论述,《史通》中还有多处,它们都可以用来说明刘知幾为什么如此强调“好是正直,善恶必书”。在他看来,史学的主要功用在此,史书的历史价值在此,史家的基本素养亦在此。他认为,学者跟良史的区别也就在这里,即所谓“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61]。他也主张史家应当博闻多识,但仅做到这一点是不能成为良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