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发展起来。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史学理论上都各有建树,这里以李大钊、郭沫若、侯外庐为例,来概说这方面的建树,其内容相近者,则予以省略。
(一)李大钊在史学理论方面的贡献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介绍和阐述唯物史观的学者之一,他在发展史学理论方面有多方面的贡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并论证了重新研究历史的必要性
1923年,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反复阐述道:
须知历史是有新鲜的生命的,是活动的、进步的,不但不怕改作和重作,并且还要吾人去改作重作。
李大钊举例说,神话、传说中所讲的“半神的圣人”,人自身的进化,姓氏与地名的关系,由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传说的不确等,都证明历史是应“改作重作”的。他进而写道:
所以历史是不怕重作改作的,不但不怕重作改作,而且要改作重作,推翻古人的前案,并不算什么事,故吾人应本新的眼光去改作旧历史。很希望有许多人起来,去干这种很有趣味的事,把那些旧材料、旧记录,统通召集在新的知识面前,作一个判决书。[47]
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李大钊强调了“新的眼光”、“新的知识”的重要,其本质在于指出用唯物史观和新的知识积累重新撰写历史、解释历史。
2.为创建新的科学的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1924年,李大钊出版了《史学要论》一书(署名李守常),这是中国史学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撰写的第一本史学理论著作。本书依次阐述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48]等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涉及许多理论性认识,使全书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论述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论述历史学的系统及其在科学中的位置,论述史学与人生的关系及史学的社会功能,都有新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