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史学志(第五卷)

第三章 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

字体:16+-

第一节 史官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史官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这是中国素以史学发达著称于世的原因之一。据《周官》、《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史官名称甚多,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别。史官职责亦各有异: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礼记·曲礼上》还说:“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说明史官对所记之事是有选择和有区别的。在最早的古代历史文献之一《尚书》中,有多处提到“册”与“典”。如《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和典,当是两种官文书,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有不同形式的体制,其详情尚有待研究,它们同史官职掌是有关系的。《尚书》中还多处记载了“史”或“太史”的活动,如《金縢》称:“史乃册祝。”《顾命》称:“太史秉书,由宾阶,御王册命。”《立政》称:“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史官在这里要参与册祝、秉书、决狱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一种神职的性质。史官的这种性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从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周代的史伯是一位很有历史见识的史官。《国语·郑语》记他同郑桓公论“王室将卑,戎狄必昌”、诸侯迭兴的谈话,是先秦时期很有分量的政论和史论。周代还有一位史官叫史佚,也受到后人的推崇。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这是同西周末年以后各国国史的撰写相关联的。《左传·昭公二年》记晋国韩宣子聘于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这说明史官又有保管历史文献的职责。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官,晋国有董狐、史墨,齐国有齐太史、南史氏,楚国有左史倚相。董狐以不畏执政而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孔子盛赞其“书法不隐”的精神;齐太史和南史氏也是如同董狐一样的史官。左史倚相因“能道训典,以叙百物”,又“以朝夕献善败”于楚君,使楚君“无忘先王之业”,而被誉为楚国一“宝”[1];他是一位知识渊博、通晓治乱兴衰之理的史官。处在春秋末年的史墨是一位对历史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史官,他说过这样的名言:“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2]这些史官的思想和业绩,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又如“君举必书”[3]这样的优良传统,也是在春秋时期逐步形成的。随着各诸侯国政权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贵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他的职责是“墨笔操牍,从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4]。晋大夫智伯有家臣名士茁,也是“以秉笔事君”[5]。秦、赵史官,又有御史之名。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王、赵王会于渑池。秦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6]秦国还有太史令之职,史载,秦太史令胡母敬以秦篆撰《博学》七章[7]。先秦史官,名称繁多,职掌亦甚广泛,由汉至唐,又有许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