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所谓“致虚极”,就是说要超越一个一个的具体存在物去达到对作为万物共同本体道(虚)的把握。这个“虚”不是指无欲之虚,也不是心灵的空明虚静,而是指万物的共同本体。如何致虚极?虚在实中,不能离开实物去致虚,要懂得“实即虚”;不能离开有去观无,要懂得“有即无”。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才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正是通过万物把握虚无之本体,通过“并作”把握静的本体。
“守静笃”的“静”,确实是指心境宁静,笃,指守持心境宁静的功夫要坚定不移。“守静笃”,则是指为达到对客体本体的最终把握,主体应具备的心态。
为了“致虚极”,需要主体的“守静笃”;主体“守静笃”是为了“致虚极”。理解了“致虚极”与“守静笃”的关系,本章下面的文字就比较容易解了。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致虚极”不能就虚致,应该是于实中致虚,在“万物并作”中观复。复就是复归其根,根即万物之本根。
“归根曰静”,归根即回归本根,本根的状态是静,此与“并作”的动态的“万物”相对立。个别的、具体的物是动的,万物的本体则是静态的。各种动态是静的不同表现。范应元曰:“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这是对本句的误解。
“静曰复命”,“复命”在春秋战国时,指回到自然本性。严灵峰说:“复其性命之本真,故曰复命。”近是。
“复命曰常”,常即道的性状,指道。回到自然本性就可以说是回归于道,这也就是“致虚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