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系列:老子

第二十六章

字体:1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本章的文字并不太难理解,经过历代注家的训解,现代学者的看法大致相同。问题在于本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本章讲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有人认为本章讲的是政治哲学,也有人认为本章以养生思想讲述治国之道。

政治哲学也好、养生哲学也好,都有辩证法。但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养生哲学中的辩证法是具体的,不是一般的、普遍的。本章老子以养生的辩证方法喻治国之方法,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只能说以静为主、以重为主,并没有错。但是上升到作为事物普遍的矛盾对立关系的层面,是否仍然是以静为主、以重为主呢?那就值得进一步研究了。按照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则,确实是说运动是绝对的,动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并不是僵死不变的。就本章而言,轻与重、动与静究竟哪一方面应占主要方面呢?辎重与轻行的对比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蒋锡昌早已指出:“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寡欲自重”与“纵欲自轻”之间,自然以“寡欲自重”为主。老子叹息“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一语道出了前文“辎重”与“轻行”之对的真实含义。老子无非以轻重对比告诉人们要“贵身”、“自重”,不要“轻身”、“自轻”。显然,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谈辩证法的一般原则。退一步说,即使老子谈的是轻与重这一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有什么根据说以重作为矛盾主要方面就是形而上学?就动静这一对矛盾而言,人们已经习惯于运动是绝对的、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说法。但是就本章动、静的具体所指而言,动(躁)指急功贪欲,静指清静无为少欲,此二者相比,以清静无为少欲为主,也是恰当的,哪里有什么形而上学?清静少欲也就是贵身重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轻静正是贵身,轻与重、静与动完全是统一的。以静为主蕴含着治天下的道理。难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应以清静少欲为主反而应以浮躁贪欲盲动为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