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重读了两本书:《论语与算盘》和《经济学的智慧》。前者是“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后者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著。联系这两年研读《论语》与《孟子》的体会,重读两书,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我们总把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归咎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现在读了儒家经典才明白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一方面,在很长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许多朝代都有都市繁荣的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都市繁荣的基础和支撑;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孟子并非主张舍利取义,而是主张利义合一、重义而不轻利,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考虑的,与孔孟的思想并无多大关系。倒是孔孟的不少思想,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汲取其合理、积极的成分,加强对经济伦理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若所有,易若所无”——交换是为了发挥各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
中国古代虽然一直被视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事实上很早就开始有了交换,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剩余产品后,交换就成为必然。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样的环节不断循环,呈螺旋式上升,使生产不断扩大,交换日益频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是交换与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不生产就没有商品交换与消费,生产的水平决定交换的方式和消费的水平;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没有交换,生产的东西只能自我消费,消费者只能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这样既影响生产,也影响消费,事实上没有交换是不可能的;消费是生产和交换的根本目的,又是促进生产和交换的重要条件。在这三个环节中,交换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换。儒家创始人看到了经济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充分肯定了交换的不可或缺。孟子说过:“古之为市也,以若所有易若所无。”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章中,孟子批评许行“贤君与民并耕而食、雍孙而治”的主张,认为“且以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备者,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先天下而路也”;在《滕文公下》第四章,孟子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都充分肯定了交换的合理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