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一章的第三句话。前面两句是人们熟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们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也能正确对待,不因此而心生愠怒和怨恨。意思相近的,《论语》中还有以下几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
这五句话,主要有三个方面意思:一是不怕别人对我不赏识、不重视,就怕自己没有真本领;二是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三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五句话的意思,明白易懂,做到却不容易,需要有很高的境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体现了怎样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组织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没有人理解我”这样的话。责怪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埋怨朋友不理解自己的好心,怨恨领导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责怪下属和群众不了解自己的辛劳和付出。一句话,埋怨、责怪别人的不了解、不理解。有这样情绪的人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相反,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倒是不容易做到。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强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事实上,光埋怨别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是无济于事的,经常责怪、怨恨别人,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还会引起自己内心的不和谐,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孔子希望 “人不知,而不愠”是很有意义的。怎样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关键是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一是正确了解自己、评价自己。《道德经》中说:“自知者明。”看待自己,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妄自尊大;成功了不自以为是,遇到挫折,也不消极沉沦。自己应该明白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自以为了不起,在取得成就时不得意忘形,别人不知道你的工作、成就,不要意外;在帮助别人之后,别人不知道你的帮助,也不怨恨,因为本来你就没想邀功请赏,图别人的回报。二是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别人不了解、不理解你,你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尤其是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让别人了解、理解你。你应该看看自己平常是否注意与人交流、沟通。如果你自视清高、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不注重与人的沟通,别人怎么能了解、理解你?当今时代,社会分工很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人们更多地忙于自己的事,同时,现代社会有很多工作需要协同完成,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所以要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要寻找合适的时机,主动与别人沟通与交流,消极地埋怨别人不理解是没有用的。当然,你也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态度,不必成天考虑如何让别人了解、理解你,也不要刻意宣传自己,更不必为求别人的理解,改变自己的本色和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