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主客观原因,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谁都可能说错话、做错事。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错误。对待过错的不同态度,是一个人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如何对待过错,尤其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应如何对待,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孔子虽然被称为圣人,但也难免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能正确对待过错。《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对待过错的记载,古人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今天学习借鉴的。
首先,当别人发现、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应感到庆幸和高兴。第七篇《述而篇》中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一章的故事是说一个名叫陈司败的人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鲁昭公娶吴姓女子,鲁和吴是同姓,如果这样的人也算知礼,还有什么人算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于是说了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的话,意思是说,我孔丘是庆幸的,一旦有了过错,人们就能发现。事实上,作为精通礼的孔子,知道鲁昭公的行为是不妥当的,但他为尊者讳,不便批评国君,没有说真话,所以当陈司败说他“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述而篇》)时,孔子马上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为人们能够发现并指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庆幸。可见,孔子是有胸怀、能接受别人批评的。类似的例子,还有第十七篇《阳货篇》中的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者戏之尔。”孔子对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能坦然接受,并当众承认且加以纠正,真是谦谦君子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