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系列:论语

《论语》中常被人误解的几句话

字体:16+-

《论语》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妇孺皆知,流传至今仍对世人产生着积极影响,比如,“温故而知新”(《为政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为政篇》),“见贤思齐”(《里仁篇》),等等。这些都被公认为值得继承的精华。但有些话则被看成封建性糟粕,成为批判的对象。实际上这是断章取义,对《论语》话语的曲解。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段:

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句话是《论语》中被批判最猛、最多的,也是被批评时间最长的话,一直被视作封建性糟粕。这句话出自《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段话本来的意思非常明白,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要像领导的样子,部下要像部下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孔子强调的是不同身份、角色的人应该履行不同的义务、责任。这有什么不对呢?难道领导不像领导、父亲不像父亲、部下不像部下、儿子不像儿子才正常吗?我们今天常说,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比部下觉悟高、素质高、水平高,这不正是说领导要有领导的样子吗?过去批判这句话时,硬说其强调封建等级观念,宣扬长幼尊卑的不平等。这是曲解其意的。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许正是强调其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和一致性。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才能有序运转。如果如齐景公说的那样,“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会必然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