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出版原著选读

【选文】 影印《永乐大典》序

字体:16+-

郭沫若

距今556年前,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等纂修一部类书。他在饬谕中,希望类书的规模宏大,要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这是一个雄伟的企图。

解缙等接受了这个使命,在第二年便纂集成书进上,曾赐名为《文献大成》,这样短期的急就章,毫无疑问是不够宏阔的。明成祖认为该书简略,未能符合他的原意,因此不久即加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悉加编校、采写、圈点工作凡三千人,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颇为宏富。永乐六年(1408)冬,全书告成,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

原书在修纂之初,曾订凡例二十一条,全书体例系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纂隶楷草各种字体,依次将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异见,诗文词曲,随类收藏,正如凡例所定“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朱棣在他的御制序文中曾说“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云云,确非夸大之辞。

明成祖要饬修《永乐大典》,其用意固在笼络当时士大夫,用以巩固明室统治。然而《大典》之成,不仅在我国文化史上提供了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出类拔萃的。

原书编辑体例,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曾遭受后人不少的訾议[1]。但所收集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自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直到265年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纂修《四库全书》时,从《大典》中辑出佚书五百多种,原书的贡献巨大是无可否认的。尤其是照录原著,不加改易,这比诸清代《四库全书》,在纂修时任意将古籍窜改删削,更大有上下床[2]之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