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的中国古代史学遗产中,史学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前所说,这里说的史学理论,是指史家对于史学自身的认识,它不同于历史理论,即史家对于历史的认识。简言之,前者是关于史学的理论,后者是关于历史的理论。史家对于历史的认识,是他们对于史学认识的前提之一;而史家对于史学认识的发展,又反转过来促进他们对于历史认识的深入。这两个方面的理论本有密切的联系,为了研究上的方便,尤其是为了总结古代史家对于自身认识的丰富的理论遗产,推动当前史学理论的建设和历史探究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这是它的产生阶段;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是它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分别是宋元时期和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这是它的发展阶段和终结阶段。这四个阶段如下。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先秦时期,从《春秋》和孔子言论,以及《左传》和孟子言论中,可以看到人们的史学意识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史书的结构和文辞;二是重视史家对于史事的评价;三是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精神;四是提出史学发展同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五是关于历史撰述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六是提出了“事”“文”“义”,史学上的三个范畴,等等。这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汉时期,古代史家的历史意识更进一步增强了。司马谈临终前同其子司马迁那一番激动人心的谈话,正是这种强烈的史学意识的鲜明写照。不仅如此,《史记》一书还洋溢着司马迁的一种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这是先秦时期的史家、史著中所不曾有的、更高层次的史学意识。所谓史学发展意识,它不只是涉及有关史学的某些方面的认识,而且极为看重史学是史学家们不应为之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神圣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