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三十年史学演讲录(第十卷)

字体:16+-

第四个问题,学习史学名著,提高治身治世的自觉能力。这个问题要进一步说明,史学对于人生修养的主要的关结或者主要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这里说的是要提高治身治世的能力,治身就是自我修养,治世是参与社会活动,要说得高一点,就是参与社会管理,参与治国安邦,提高这方面的自觉认识和能力。

古代史学家反复阐述,以各种各样的道理来说明,史学对于人生修养,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概括成治身治世两个方面。这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这是王夫之提出来的。明清之际大史学家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面提到这个问题,他在解释《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书名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非常概括的解释,“鉴之者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人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5],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而没有穷尽,鉴之也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只要能真正用它作为一种借鉴的话,治身治世,肆应而无穷。它所包含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这里要强调的是,王夫之从治身治世的要求来看,史学对于修养可以提供用之不尽的资源。我想《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书太大了,那么大一本书还有注解,读起来确实很费劲,但是我们可以选读,尤其是读书后面的四篇绪论,古人写书序在后面不在前面。

史学家在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对《春秋》的解释,他说《春秋》“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6],春秋讲是非,重褒贬,人们学习《春秋》,会懂得很多道理。还说,《春秋》是礼义之大宗,是道德规范。那么从今天来看,这些论点都是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原则出发的,从那个时候的伦理标准、伦理原则出发,我们能够理解,这在今天当然不可取。但是,它的内核是阐述了史学与人生修养的关系,任何人毫不例外,也就是说《春秋》中所蕴含的道义、礼义原则是对当时所有人都有教育意义的。司马迁的这个认识对后世的史学发展大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