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也注意到您发表了很多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成果,比如,您收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作为附录的两篇文章《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论纲)》及《百年史学断想》,还有1999年发表在《安徽大学学报》上的《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2000年发表在《历史教学》上的《20世纪中国历史学》(上、下),2002年发表在《南开大学学报》上的《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等。我们还注意到陈其泰先生等撰写的《二十世纪历史考证学》一书,就是您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系列”中的一种。这部书已经引起了史学界的积极反映,这个研究系列也开始受到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您作为编纂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编纂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丛书,在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好评。请问从整个中国史学发展的角度,您是怎样看待20世纪的中国史学的整体面貌的?
答: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要着眼于史学与历史的关系。这就是说,20世纪的史学与20世纪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关系。我写过一篇小文叫《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始终认为,离开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无法来判断20世纪中国史学。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应忘记了这个普通的常识。当然,史学也有它自身发展的脉络,可是这个脉络归根到底还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那么20世纪中国历史有什么特点呢?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重大转折的百年历史。我们从具体事件上讲,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时期的史学,大多直接或间接受到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一段朝气蓬勃的历史局面,但是后来出现了曲折,有反“右”运动、大跃进、“**”,中国历史走了很大的弯路,史学也走了很大的弯路。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历史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外史学的交流也活跃起来,史学出现了新的面貌。同时,由于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所以历史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克服了过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下的史学的某些缺陷。总之,不能离开20世纪中国历史的具体状况,去谈20世纪中国史学的面貌。也就是说,我们要把20世纪中国史学放到20世纪中国历史的环境中去考察,去认识它的整体面貌及其细部。我想,这是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史学和社会的密切关系。这也应该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此,我是不赞成脱离历史环境去讨论史学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