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三十年史学演讲录(第十卷)

二、走出“碎片化”关注整体

字体:16+-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现状做何评价?

瞿林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史研究取得的成绩非常突出。在1961年召开的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北京大学周一良先生提出,其他学科都讲自己的历史,唯独历史学不讲自己的历史,于是参加会议的史学家们就决定要编写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代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教材。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中国史学史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发展到今天,仅中国史学史著作就至少有二三十种,断代和专题研究也有很多,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了解到,现有的大量史学史研究仍是讨论某个历史学家的思想、著作及其价值,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是否也面临一定的研究瓶颈?

瞿林东:这的确是个问题。目前来说,这样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若总是这样研究下去,就会使我们对于中国史学整体发展面貌的研究关注不够。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研究不足。不足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1938年,翦伯赞先生出版了一本名为《历史哲学教程》的书,从历史学角度谈历史哲学问题,到今天,国人还没有能超过他的。1989年,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出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讲了九个重要问题,包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问题、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关系问题、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这部书出版已经20多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同类著作面世。

所以说,理论研究不足、宏观研究不够,整体水平就难以提高。现在的历史学研究多少呈现出几分“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史学史虽然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但多少也有些让人感到千篇一律、程式化和思维定式的印象。这样下去,学术向前推进的步伐就会缓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