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您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正式出版,不少同行认为这部著作填补了中国史学的一项空白,对此您怎样看?
瞿林东:我和我的同事们非常感谢史学界师友们的评价和鼓励。记得在2004年,我发表过一篇题为“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的文章,这实际上就是说中国古代史学是有理论的,而且有自身的特点和存在形式。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存在于正史的史论中,而且有许多专门讨论历史问题的文章(如从理论角度分析某个朝代的兴亡)和著作。比如唐朝初年,虞世南写过一本小书叫《帝王略论》,以问答形式对唐朝之前帝王的功过是非加以评论,过去没人把这看作理论;又如,三国时期有学者刘邵写了一本书叫《人物志》,文学研究经常提到这本书而史学界却讲得不多;即便是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一般也没有从历史理论的领域对其做出适当评价。由于过去有人用西方近代历史哲学来衡量中国古代史学,自然就觉得这不是“理论”。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因为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所以对于诸如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时势以及“理”和“道”的思考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一直到现在人们仍在讨论阐发,我将这一特点称为“探索的连续性”。这种探索的连续性,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此外,中国历史学家在讨论理论问题时多与相关的史事相结合,即在叙述史事的过程中发表看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指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这一特点,使其便于人们对理论的理解,这是中国史学民族风格的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一书确是多年来研究的一个成果,但这也仅仅是开始,中国的史学遗产太丰富了,要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突破,还需要继续努力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