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

一、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因素

字体:16+-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高出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它包含着唯物史观的因素,但又不等于唯物史观。其中残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东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一切以异化作为根本理论和方法所特有的共同缺陷。

以人的本质为尺度,用人的本质异化来解释历史,必然不是把重心放在研究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探求人的本质,力求找到一种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规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并以此作为历史的起点。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固有本质同人相异化,造成了人的客观存在同人的本质相对立。历史的根本内容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重新获得自己异化了的本质,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

“复归”论,这是以人的本质异化为前提的必然结论。黑格尔如此,他以绝对观念的自我异化开始,而以客体复归于主体,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为结局;鲍威尔如此,它把宗教看成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而扬弃宗教,就是使宗教意识复归于人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也是如此,他以宗教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开始,而以人重新占有自己的类本质,达到完善的、真正的人为结束。尽管对于人的本质的规定不一样,但这种异化了的本质都必须复归于主体自身,则是它们共同的结论。异化和复归,构成异化理论的不可分离的两个环节。因此用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来解释和描绘历史,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势必把人类历史纳入人—非人—人的图式之中,使历史笼罩上神秘的思辨色彩,真实的历史变成人的本质的历史的“倒影”。

很显然,这样来考察历史,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探求主体——人的本质,而把客观规律排斥在自己的视野之外。在历史发展中,人的本质处于首要的、支配的地位。一切为了实现人的本质,一切必须符合人的本质。这样,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并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它表现为阶级矛盾),而是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矛盾。当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本质,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这种矛盾就达到了自己的顶点,然后就开始了人的本质复归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观,不仅曲解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歪曲了历史的进程。人类的历史不是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历史。把人的本质与存在相一致作为历史的起点,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看成人的本质的复归,这是虚构的三段式。实际上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不是伊甸园;而阶级社会也不是人类的没落、人性的泯灭。如果说反对中世纪的斗争,曾经限制人们的视野,把中世纪看作历史的中断和倒退,忽视中世纪所获得的巨大进步,同样,如果不用正确的历史观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作用,也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实际上,人类的历史是发展的。各种生产方式的更替,代表了历史的进步方向。虽然其中包含着矛盾,包含局部的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前的。无论是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还是道德的变化都是如此。即使从劳动者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来说,从没有人身自由而被当作生产工具的奴隶,到半依附的农奴,再到近代产业工人,也是不断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