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思想领域也是一样,特别是对当时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中脱颖而出的马克思来说更是如此。异化劳动理论的成就和局限就极其明白地表现了这一点。
尽管对费尔巴哈的影响有不同的评价,但这种影响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有过多次明确的论述。直到1844年,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影响。人们不仅在《手稿》中可以看到对费尔巴哈过高的评价,而且可以看到在对某些问题的论述中保留的费尔巴哈的印痕。无怪乎1844年8月,马克思在给费尔巴哈的一封信中赞扬他的《未来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路德所说的信仰的本质。对〈基督教的本质〉的补充》,说“在这些著作中,您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而共产主义者也就立刻这样理解了您的著作”[4]。
但马克思并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派。到1844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仍保留有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也正是这种理论成为马克思过渡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环节。
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同一种理论可以把相互矛盾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其实并不奇怪。当马克思囿于主体自身,从人的内在需要中分析劳动,就不能摆脱以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描绘历史的思辨传统;当马克思把劳动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入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去分析各种关系,就会通向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说过:“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5]《手稿》的重要成就正在于,马克思把劳动的异化看作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深入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内部,深入到私有制的内部,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生产劳动在人的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打通了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