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哲学的特点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他强调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把自然看成是物质的、感性的存在物;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把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推崇人,推崇自然,表现了费尔巴哈反对宗教、反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战斗精神。但费尔巴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两个自然物之间的关系,看成自然界同自身的关系,因而并不能真正科学地弄清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费尔巴哈强调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把它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对立起来。当他把自然界看作第一性的实体、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没有了自然,人格性,‘自我性’、意识就是无,换句话,就成了空洞的、无本质的抽象物”[1]时,他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但费尔巴哈把自然界看成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他继承了斯宾诺莎的“自因说”,只是从自然自身来把握自然,而把人类的实践活动排除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
1844年的马克思,当然承认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但他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这就是把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来考察。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根本内容就是对象化,即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结在产品之中,而对象化必须以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因此马克思把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关系,同时也看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对象这个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3]。马克思通过他的异化劳动理论,把自然界作为劳动的对象,纳入劳动过程中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