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

三、由实践范畴到劳动范畴。论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字体:16+-

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一个重要成就,是把劳动、生产同实践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把实践仅限于理论批判的范围,赋予实践以感性的物质的内容。这为马克思铺设了一条通过分析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来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是以唯心主义形式强调实践和劳动作用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精神现象学》中,把劳动看作主体通过创立客体、扬弃客体、达到主体自身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环节;而在《逻辑学》中,他通过对认识过程的分析,把实践看成是走向绝对真理,达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环节。黑格尔对实践和劳动的理解同他关于主体的能动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但由于黑格尔把主体看成是绝对观念,客体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主体同以自然和社会表现出来的客体的对立,无非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是在纯思维范围内的对立,因此作为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以及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实践和劳动,并不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而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活动。

黑格尔死后,他的学生们不满意黑格尔哲学的纯思辨性质,力图从思想转到行动,提出了行动哲学。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老年黑格尔派米希勒的学生奥古斯特·冯·切什考夫斯基。他在1838年发表了《历史学引论》,宣称今后哲学要“成为一种实践的哲学,更确切地说,要成为实践活动的哲学,‘实践’(praxis)的哲学,对社会生活施加直接影响的并且在具体活动范围内发展未来的哲学”[28]。但切什考夫斯基并没有超出唯心主义的范围。他把实践只看做是理论的批判,而不是实际改造社会的革命活动,认为纯粹的理论批判就能改变现存制度。随后,写了《行动的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赫斯以及鲍威尔,都没有超出把实践理解为理论批判自身的范围。例如鲍威尔在《微弱灵魂的自白》中就说过,“迄今为止,我们一直认为理论就是实践”[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