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人是一个不到两万人的少小族群,就其形成的历史以及当下的民族归属情况于学界聚讼纷纭。故而王阳文将白马人的舞蹈文化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无疑存有相当的研究难度。所幸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深悟学理,修得方法,善于思考,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她在研究白马人的舞蹈文化时,以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以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支撑,完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欣悉,此论文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我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乐而为之序。
的确,这篇学位论文倾注了作者不少心血和汗水。由于白马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对白马人过往历史及舞蹈的文献记载较为贫乏。因此,为了获得更多、更详实的资料,也为了对白马人及其舞蹈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王阳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先后多次跋山涉水深入到甘肃、四川的白马人村寨,通过观察、访谈、体验等多种方式,不仅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也对白马人的“地方性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她完成学位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论文即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在文化整体论的理论框架下,对白马人的生存环境、生计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舞蹈实践进行了民族志叙述,并从主位、客位的不同视角对白马人的舞蹈——池哥昼、麻昼、火圈舞等从身体文化的意义上予以阐释,还进一步探讨了舞蹈在不同场景下的主体表达与诉求,较为清晰地勾画出了当代白马人及其舞蹈的生动形象,且对白马人的舞蹈文化,在“细描”的基础上展开了“深描”。
这篇论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且深入的民间舞蹈研究个案,也让我们对民间舞蹈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我们以既定的文化属性来看待真实存在的族群与他们的舞蹈时,很多现象便无法被解释,那么我们最应思考的可能更应是“既定”本身。这是作者的落笔之处,也是潜藏于整个研究中的关注点。虽然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能够提出问题、带来思考亦是一篇论文的价值所在。作为她的导师,希望她能够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索,为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以及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