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人居住在四川与甘肃交界地带的高山峡谷间,人数不到两万,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民族识别中被定为藏族,七八十年代曾展开对其族属问题的研讨,直到今天,对白马人的文化属性在学术层面的探讨仍在继续。由于地处多民族交界地区,历史上经历多次民族迁徙,再加上远离中央和地方政权,白马人的文化与藏族中部地区有诸多差异,某些地方又与汉文化有所结合,其他相邻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他们也有所影响,呈现出一种在混融、杂糅的同时主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特点。即使外界对白马人存在争议,但他们对自我的确认与表达从未间断。
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活动是族群内部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丰富各异的舞蹈形态背后蕴含着族群的文化规则与文化逻辑,同时舞蹈作为一种“显型文化”,也是族群在与外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自我、凸显自我的主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族群互动中白马人形成了一套自我文化的解释系统,以手舞足蹈的形式体现出他们对自我的确认与表达,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也在身体呈现与意义阐释间得以建构。舞蹈作为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活动,每一次的表演既承载着族群的“集体观念”,又充满了场景性与个体化的主动创造。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丰富各异的形态背后既有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的语言的灵活性,也有语言规则内在的稳定性。也正是在这稳定与变动、结构与能动相统一的舞蹈言说中,白马人的文化被凸显与塑造。
本文以白马人的舞蹈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在文县白马人当代的舞蹈实践上,对该族群的历史、文化和舞蹈活动进行田野考察,结合人类学/民族学、舞蹈学的研究视角与理论,重点分析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白马人如何通过舞蹈来表征自我,族群边界、认同场景,以及族群文化的共建怎样通过舞蹈得以实施。通过详实的舞蹈民族志文本呈现不同场景下文县白马人的舞蹈实践活动,探讨舞蹈实践中体现的认知结构与个体能动性、内部差异与外部边界、结构性表达与场景化创造。最终通过这个稳定与变动、结构与能动、传承与建构共存的舞蹈个案,带来对舞蹈研究、教学与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