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古称阴平,西汉高祖置阴平道,隶属益州广汉郡;东汉分北部为广汉属国,治阴平,隶益州;西晋为阴平郡,隶属秦州;清光绪《文县志》载:“文为《禹贡》梁州域,秦以前属羌氐,无考。汉高帝置阴平道县,在益州境内郡县城邑考称为北部都尉治。后汉仍广汉郡,属国都尉隶益州。安帝咏初己酉广汉参狼羌降,分北部为属国,别领三城,俱都尉治。三国初属魏,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遣陈式定二郡,改为阴郡,属梁州。邓艾即从此入蜀,蜀亡归魏,属秦州,晋武帝泰始中,置阴平县。”[5]永嘉之乱以后,为氐人杨茂搜所据,史上前后仇池国均在此地,宋元嘉二十年,氐人复推杨文德为主,据葭芦(今文县临江一带),建立武都国;北魏灭武都国,命杨广香为阴平公、葭芦镇主,建立阴平国。西魏废阴平国,“始置文州,统芦北郡、武阳阴平郡;唐置文州”[6],先后隶属陇右、剑南、山南西诸道,明初立为县,隶属阶州,雍正七年,属阶州直隶州,新中国成立后文县先后隶属于天水、武都、陇南地区。[7]
“在明代与清代,文县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分别由土司王受印、马起远所辖。草坡山、堡子里属于王受印辖地,麦贡山、立志山、中岭山、入贡山、枕头坝属马起远辖地。雍正八年,知县葛时政奉文改番归流,土司裁撤,王、马二土司辖地归各乡管辖”[8],上述各白马人聚居地归于铁楼乡管辖。民国元年沿用清代乡制,全县分为96个乡,民国24年编查户口,实行保甲制,全县编为106保,又将106保划为18个联保,将8个联保分为5区,分设5个区署。第一区署中包括白马等五个联保,白马就在今天铁楼境内。民国29年区署及联保裁撤,全县划为2镇11乡,下辖103保,其中白马乡辖6保。1958年经调整有1区2镇24乡,1958年12月月底,全县建立了11个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划小,分出30个公社,1970年合并为25个公社,1983年将25个人民公社改为乡,1986年年初,将乡镇所属行政村改设为村民委员会,行政村所属合作社改称村民小组,乡镇区划未变动。至此形成今天的2区23乡的行政划分格局。白马人主要分布在铁楼乡、石鸡坝乡的几个村寨,共4000多人,占全县人口的5%。今天的铁楼乡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马乡,民国29年即1940年以前,白马乡的名称还存在,1958年,白马乡改为铁楼乡,1961年公社合作化,改为铁楼公社,将公社改为乡后一直被称铁楼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