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引言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具有意识性和对象性的特征。生活中有美的事物存在,就必然会有审美活动的存在。审美教育则是审美活动的延伸,比审美更具目的性、系统性。美育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它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增强人的审美能力,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为目的,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达到身心统一和谐、精神得到升华的重要手段[1]。审美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全面素质构成之一,并且往往是全面素质的综合反映。由于审美素质(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与德、智、体、劳多方面素质都有内在逻辑联系,所以其培养与发展也自然对多方面素质的共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审美欣赏能力主要表现为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记忆能力、审美直觉理解能力、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能力等方面。以往研究表明,审美欣赏能力能够对个体的多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与生态幸福感正相关[2]。审美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高校美育的干预课程,探讨美育对大学生审美欣赏水平发展的影响。
目前涉及美育问题研究及美育实施的研究者大约有三类,其一是原哲学系和中文系的美学教师和研究者的“美学教育”[4];其二是原音乐、美术和中文系的文艺理论教师及研究者的文学艺术教育[5];其三是原高校的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从人的社会性教育角度,结合美的知识,讲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修养[6]。这三类审美教育的思路和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推进了高校美育的实施,都存在某些局限性。研究或者重各种美的欣赏,或者重文学艺术美的欣赏,或者重社会美的欣赏,但缺乏一个高度的全方位的立意和构架。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对美和美育本身的认识缺乏一定高度和深度。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第四种高校美育的思路、方法与模式,旨在构建一种全面的审美教育。这种教育不再仅仅是某种领域的美的欣赏教育,而是关于人及人生在一切领域的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审美欣赏、审美价值观、人生理想的教育,即人和人生最高境界的教育[7],是把美的眼光朝向自我,再朝向社会,引导学生用美的规律来塑造自我和追求人格完美的教育。本研究旨在通过实施这样的美育来考察美育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具体效应,以期为学校美育实践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