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美育效应

2.7 艺术教育对高等师范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影响

字体:16+-

2.7.1 引言

教师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目标的教育,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1]。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完整个性的塑造者和心灵的培育者。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实现“优美的灵魂”的人类工程学[2],所以审美教育对于实现新课改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审美观念实现的,因此,要做到教师素质的审美化要求,需要将审美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使之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之一。

广义的审美教育是对一般生活实现审美超越的教育,但是在高师教育中,“审美化”教育缺乏可操作性,因为人们对一般生活的审美化是人的审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自我超越,其缺乏具体规范的教育形态素质。不过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现实物态化和主要媒介[3],因此,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主要是由艺术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决定的。一方面,艺术是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可操作的教育形态,在培养人的审美认知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4]。由于基础教育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如学校并未重视审美教育、学生其他课业负担过重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审美素质不高[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人对待生活的一种超功利的主观方式[6]。目前高师学生普遍存在的是极端功利化的心态,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精神追求。二是缺乏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它是一种心智可能性。目前高师学生的审美能力只存在对美的主观追求,无法进行心智操作。三是审美趣味的价值消解。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和主体对审美客体的选择性[7],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建构因素,也是实现理想化人格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由于消费时代的到来,审美趣味容易变得低级和庸俗[8]。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是十分明确和深刻的,一些师范大学如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已开展了多方面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就全国范围来看,高师院校的审美教育大多停留在学生的课外文娱活动上。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