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引言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社会地位、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是个体对自己与社会、集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1]。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往往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简称“两课”)来完成。“两课”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方法和形式上,基本是偏重系统的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情感的陶冶和行为的体验。这样使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理论由于缺乏学生内在情感力量的支撑,而难以形成自己的真正信念,更难将理论认识转化为学生的意志行为。这就致使部分学生在口头上接受“两课”的理论知识而行为上却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的改革,至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学生中的深层次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在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促使其全面发展问题上,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曾指出: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真理,从本质上揭示了美育在整个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底蕴。美育,即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它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以培养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2]。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讲,由于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广泛地渗透在人生价值观的各个领域之中,其中包括了政治价值观[3]、人生价值观[4]、道德价值观、科学价值观[5]、职业价值观[6]、婚恋价值观[7]、审美价值观[8]等。因此,美育在整个人的精神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审美教育理念渗透于学生终身学习,会使他们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包括人格修养、逻辑思维、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等[9]。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美育却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传统的美育观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把美育广泛而深刻的精神教育意义变成了简单的音乐、美术等的技能训练,使美育不能发挥出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教育中应有的功能。本研究从前人的经验和大量实践中,通过对大学生开设高校美育课程,来验证美育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功能,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