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美育效应

4.10 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字体:16+-

4.10.1 引言

音乐审美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音响、放音设施和环境等辅助手段以聆听的方式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效,体验由此唤醒或激发起来相应情绪感受,进而联想、领悟相应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是一个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动态的过程[1]。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引导人们的身心状态与它本身的节奏一致[2],提高个体运动效能;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音乐欣赏可以促进青年人和儿童的智力、社会性和自我的发展[3];国内理论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影响大学生心理能量,对大学生心理结构层次产生影响[4]。音乐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见一斑。从音乐、美术甚至文学作品这些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出发,国内学者将其总结为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的艺术审美陶冶模式[5],并把这种模式视为一种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心理素质的积极方式。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审美专题训练,是基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中的一种,它针对全体学生的团体性辅导,关注辅导对象心理素质的整体性发展[6]。所谓心理素质,就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7]。它是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活动之本,在心理健康机理中起核心作用,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则是一定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它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状态[8]。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适应挑战。研究显示,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9]。为此,把音乐视为一种审美陶冶的手段,探讨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发的现实背景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