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美育效应

4.9 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影响

字体:16+-

4.9.1 引言

从古至今,文学都扮演着人类心灵良药的角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艺术的鉴赏对人类的日常情感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认为诗可以鼓舞情操,使人完善德行。到了近代,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更是提出精辟的论断:“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实际享受来自我们精神紧张的解除。”[1]他认为文学是个体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而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则认为,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需求,能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使人朝着更健康的人格发展[2]。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正在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在这一特殊时期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恋爱受挫、家庭不和等因素均可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3]。刘贤臣研究发现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4],大学生中可能抑郁的人数高达43.93%[5]。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重行为训练,轻体验内化”的现状[6],强调认知行为的训练和改变,忽视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主要是一种悲伤、紧张和不安情绪,主观的负性情绪体验是其核心内容,因此,转变这种负性情绪体验是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键所在。刘兆吉指出,文艺鉴赏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感受、理解、评价和审美的情感体验过程。因此,文学审美赏析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利用文学审美的愉悦体验是可以转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干预大学生负性情绪的方法多在认知、社会、行为层面进行,通过纠正认知来达到改变情绪的目的,而利用审美情感体验这一良性情绪来直接改善抑郁、焦虑情绪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结合大学生心理状态特征,构建基于大学生文学审美赏析的活动模型,并通过教育实验,来验证文学审美方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这既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新途径的探索,又是对大学生心理预防与成长发展的教育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