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效应就是探讨美育实践活动的效果。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都有积极的影响,这在东西方历代的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证明,也在现代美育理论中得到了论述。[1]刘兆吉认为:“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形象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之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美育不只使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提高学习效果。进行美育要求学生讲求清洁卫生,美化环境,参加文体活动,有助于体育的开展。通过美育使学生认识劳动创造美的道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2]
美育的实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心理,有助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美育既有其自身的目的,也有促进其他教育活动的效用。具体来说,美育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5.1 以美促美——以美育促进个体审美心理的发展
美育对于个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影响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通过美育,个体的审美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个体的审美情感更加丰富,审美价值观更加正确。美育对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3]
首先,审美认知结构的完善。审美认知结构作为审美心理机制的认知机制,主要负责审美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分包括五个方面,即审美认知器、审美认知策略或审美认知技能、特殊审美认知能力、相关的审美知识和独特的审美经验、审美的元认知成分。[4]这些成分有些是个人的天赋能力,如很多关于音乐天才的研究都表明,音乐能力中的某些成分来自遗传。然而,有许多审美认知成分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例如,审美的策略和技能、相关的审美知识和经验,这些成分在一般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尽管也能得到发展,但其影响是有限的,有时,放任自流的环境甚至是有害的。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美育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进行系统的、深刻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审美认知结构。研究表明,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绘画欣赏训练,可以有效地教会学生欣赏绘画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感受,提高中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还有研究表明,经过美育训练的学生其视觉和听觉审美经验丰富而敏感,其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水平明显优于未经训练的学生。没有经过训练或审美经验较少的学生往往难以产生正确的感知,而且感知不够丰富、生动,显得贫乏、机械、牵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