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
昔日神童今何在
20世纪70年代末,说起宁铂,人们绝不陌生,他2岁半能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4岁认得400多个汉字,6岁看完《中医学概论》就能替人开药方,13岁被破格收入中国科大学习。当时他被安排攻读物理理论——当时中国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然而,中科大引以为傲的自然科学,并非宁铂的理想追求。他在赣州八中时就不喜欢物理,他的兴趣在人文科学上。宁铂入校后并不愉快,可以说是非常痛苦。入学一年后,他就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最终他选择了出家。
宁铂自己曾说:“我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绝不会再读少年班。”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宁铂真的可以选择自己的系科,他又会如何?
(资料来源:顾雪英等.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宁铂的悲剧正是来自他人的“安排”,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
当前大学生中不少人都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兴趣到底在哪里?似乎什么都有兴趣,又什么都没有兴趣,以至于在择业过程中找不到方向。兴趣对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倾向,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3.3.1 兴趣与职业
1.什么是兴趣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利(Mihaly Csikszentmihalyi)用了30年的时间对各行各业上百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人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某项活动,甚至忘我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时,他们会感到幸福与满足,而并非像人们常认为的,人们在很放松、什么事都不做的时候才是幸福愉悦的。在心理学上,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对某事物、活动及人产生的积极的、带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反应。简言之,兴趣就是使人集中精力,主动积极地从事某项活动,并从中感到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