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秀慧在银行工作了10年,30出头的她,猛然发现自己常常在算还有几年可以退休。当初,她专科毕业后进银行,同学们都很羡慕,父母高兴地到处炫耀。秀慧知道自己一直很喜欢和人接触的工作,喜欢扮演大姐的角色,帮大家解决问题,虽然银行的文书事务工作是她可以做的,且做得不错,可是她并不感兴趣,她常常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她喜欢慈善家的精神,希望从助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银行的工作和自己的价值观不相符,她早就心知肚明,这半年来升迁上的不如意,让她更加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仔细思量,也很清楚这份工作的意义,也很清楚离职是现实上最不明智、经济上最不划算的决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是情感上她真的很想换一换工作环境,去当修女或义工。
(资料来源:洪凤仪.一生的职业规划[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秀慧一样的人,为了满足于体面的工作和他人的看法,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价值需求。时下在我们身边流行这样一句话:“理想的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但这只不过是一个超理想的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付出许多时间、精力,承担较重压力,也绝不可能“一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因此,当你面临工作或生活形态的选择时,你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