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随着各地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也不断提升,导致在职场中,难以正确解决理想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人际关系紧张、情绪障碍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出来。可以说,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所以职业心理素质是不容忽视的一种职业素质。
5.3.1 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关于职业心理素质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从心理素质的角度,把职业心理素质作为人的心理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人的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在职业领域就表现为相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可定义为人的心理素质在职业行为上的表现和个体心理素质对其职业生活的适应性程度,它强调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在特定职业领域的具体化。另一条途径是从职业素质的角度,把职业心理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观点认为,职业心理素质既包括与个体的个性倾向相关的职业需要、兴趣、态度、习惯等心理品质,也包括直接影响劳动效率与成就水平的智力因素,比如个体的知识、能力等。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每一种职业对人们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成才、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