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引言”概括介绍了我国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事业发展的沿革。
19世纪以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只有两类可供儿童阅读的读物,在此仅做简略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下分20世纪20年代至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以后三个时期,介绍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程。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文学的熏陶,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精神生活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在婴幼儿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幼儿间接知识的主要来源,而且在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发展想象力、提高思维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均能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19世纪以前我国的儿童读物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值得认真批判继承的艺术传统。在19世纪以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可供儿童阅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属人类的精神产物,大致有以下几种。
(1)神话、传说。这是最原始的人民口头创作形式,内容丰富,因年代久远,许多精彩作品都已失传,只有一些零星片断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书中。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尽管只是零星片断,但仍能反映出古代人民欲征服自然的奇妙幻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十分适合儿童的欣赏口味和教育的需要,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2)民间故事与民间童话。随着神话、传说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带有幻想成分的民间故事和民间童话,被记录下来经过加工的作品数量也极其可观,如《桃花源记》《画中人》《叶限》等。在《聊斋志异》中,就有许多素材来自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