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低幼儿童文学(第4版)

第三节 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特殊性

字体:16+-

一、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求

3~6岁的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语言与思维尚处在较低级的水平。供幼儿欣赏、阅读的科学文艺作品必须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出发,创作和选择他们能接受又有一定超前性的作品。做到这样的要求,在作品的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都需要遵循内容浅显、准确而生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题材

题材的选择要从幼儿实际出发,要接近幼儿的生活。选择他们平时可以接触到的而又不太明白的事情为题材,从而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事物产生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进一步探索问题。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幼儿身边的事物讲起,但又不局限于它,要由此不断引申,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如《大热天》(原载《小朋友》杂志),描绘了幼儿所熟悉的动物在大热天的表现,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知识。这些动物是幼儿很熟悉的,有些现象他们也看见过,但经作者一归纳、一集中,就能使幼儿发现在这些常见的事物里,也有可以学习的知识。在幼儿科学文艺作品中,常见以下方面的题材内容。

1.动植物的一般常识

这是幼儿科学文艺作品最常见的内容。在我国著名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中,让小蝌蚪一次次找错妈妈的生动活泼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鱼、乌龟、鹅、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演变成青蛙的过程。在科学童话中有几个是以动物的“尾巴”形状、功能不同为主题的,如《谁丢了尾巴》(鲁克)、《尾巴》(比安基),都是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的需要,长出形状、长短、颜色、软硬不同的尾巴。在《这是谁的脚》(比安基)中,作者对几种动物的脚作了具体、细致的区分。如灰鹤的腿“很长,每只脚有三个大的脚趾头”,鼹鼠的脚则是“短短的,毛茸茸的,脚指头上生有不尖的爪子,粗糙的脚掌向外翻着”等。这些描述体现了作者对动物细致的观察,给小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动物知识,同时也教小读者学会观察、比较和思考。《松竹梅》(望安)描写了在冰雪寒风中,“小梅”依然绽开了红红的花瓣,“小松”努力伸着轻轻的枝条,“小竹”努力张着嫩绿的叶子,向幼儿介绍了松、竹、梅三种不畏严寒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