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知识准备
一、负罪轻生型
病人多数内向型性格,人生观念淡薄。身体状况恶化带来的痛苦,长期的检查与治疗造成的经济困难,感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种负担而内心自责,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杀的方式早一些结束生命。现阶段,我国农村老人自杀率还是很高,这些自杀的老人里,很大一部分都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成了子女的累赘,特别是生病的老人其负罪感更加强烈。负罪感是这部分老人轻生的主要原因。
2013年12月13日22∶30∶24,北京财经网报道了湖南一农村多名老人接连自杀:不想拖累子女。12月9日,67岁的莫秋莲一边捆着柴火,一边不停念叨“我怎么还不死”。她身旁摆放的棺木已经预备了14年。在莫秋莲心中,“只要睡到土里就一切都解脱了”。今年3月中风瘫痪后,莫秋莲在**躺了4个月才能下床,但再也无法独自出门,只能在地上爬行。自从瘫痪后,莫秋莲就计划着各种自杀的方式。她曾想去桃江县城医院打安乐针,但医生不肯;她也曾想多吃几颗安眠药就此长眠,但老伴不让。但莫秋莲并不死心,她告诉记者,早晚有一天,她要爬出门,淹死在门前的水塘里。
二、悲观失望型
病人病前多是事业生活一帆风顺,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认识,意志薄弱。当获知患绝症或已到临终时,首先会表现为紧张、恐惧,既而悲观、失望、无信心,拒绝一切治疗与护理。
三、抑郁孤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