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生死观
(一)老年人的生死观是怎么形成的
一个人的生死观不仅与其世界观或价值观紧密相连,而且与个性和毕生经历,以及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家庭关系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不少老人在晚年人老心不老,年高志不衰,他们有一种“莫道夕阳晚,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寻找新的人生意义。阿洛芬斯·代金说:“对人生不抱任何期待的人,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真正人的生活。作为真正人的生活是指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一个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没有遗憾与内疚。
学习既可以延缓衰老,又可以使人生活有意义。国外有一位72岁的老人,还在忙于获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他说:“在今后的50年里,我有我能做的更多项目,我没有时间死。”还有一位80岁的老人,仍在很起劲地学习绘画。她上学校一趟要花两个多钟头,真是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死的问题。有一位老人说:“我快90岁了,从头到脚都有病,但是眼睛还看得清,因而我就读书,幸亏我能读书,这使我生活得有意义。”
国内有一位老人,他在不到60岁时患了癌症,刚得知病情后,他就想:“我决不能坐以待毙,我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我不想死,我一定要战胜它!”于是他以坚强的毅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与扩散的肺癌搏斗了15年,创造出与癌症抗争的奇迹。有一次朋友向他开玩笑说:“什么时候送你?”他幽默地回答:“我还要重新排队。”
(二)老年人如何看待死亡的必然性
对于“人为什么会死亡”的问题,科学家的解答是:我们的细胞的生命跨距已达极限,人类在遗传上注定要死亡。哲学家告诉我们:没有生就没有死;生殖必然妨碍永生。地球既不能维持再生,又不能维持永生。就像一个热闹的场所,挤满了人,这就需要前客让后客。死亡是每个人回避不了的人生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