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港的发展
可供飞机停放、起降、维护和组织飞行保障活动的场所称为机场,用于航空运输的机场通常又称为航空港,简称“空港”。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当时并没有机场,随后的几年里相继有航空爱好者制造飞机成功,但也没有专门的机场,人们只需要找一片平地就可以起降飞机。从191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场,到现在世界各地兴建了大量的大型航空港,机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0~1920年)是机场的幼年期,这期间的机场仅仅是一片草地,搭建几个简易帐篷来存放飞机,并有几个工作人员参与管理。这期间除军事飞行外,机场只为航空爱好者的飞行试验提供服务,不对社会服务,所以这期间的机场只是“飞行员的机场”(见图5-1)。
第二阶段(1920~196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航运输业逐渐兴起和发展,机场也就大量兴建起来。这个时期,为满足通信、航管、飞机对跑道的要求以及旅客进出机场的需要,机场修建了塔台、混凝土跑道和候机楼,已经具备现代机场的雏形,但社会服务功能有限,主要为飞机和旅客服务,只能称之为“飞机的机场”。
第三阶段(1960年至今),随着民航进入全球化、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航空运输成为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喷气式客机广泛采用,对机场飞行区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客货流量的增加,对机场地面运输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航班数量、客货流量的增加对机场与邻近社区的土地使用、噪声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一时期机场成了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其社会服务功能也日渐完善,这一时期的机场称为“社会的机场”(见图5-2)。
图5-1 早期机场
图5-2 现代机场
我国机场的发展始于第二阶段,但第二阶段持续时间特别长,直到1978年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第三阶段。1920年开通了北京与天津之间的航线,首先在京津两地修建了机场,直到1968年才修建了我国的第一个航空港——北京国际空港,1979年扩建完工后才有了第一个大客流量的国际标准空港。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民航运输机场175个,其中对外开放的国际机场25个,预计2020年我国的民航运输机场将达到300个,形成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机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