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航概论

第四节 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

字体:16+-

一、旧中国时期

尽管中国人对于飞行的梦想和实践远远早于其他国家,但航空器的发明还是让欧美国家领先了。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在出现后近一个世纪才传入中国,并且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但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在出现6年之后,中国旅美华侨冯如就制成了他的第一架飞机并飞行成功。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南方革命政府、北京政府和其他地方势力都积极发展航空,在北京、广东、东北组建空军,把航空用于军事目的。

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了航空事务处,这是中国第一个主管民航事务的管理机构。1920年开通的中国第一条国内航线——北京和天津之间的航线,拉开了中国民航的序幕。1936年又开辟了广州到河内的第一条国际航线,标志着我国民航跨入了国际运输行列。当时中国还与外国合资组建自己的航空公司。1930年与美商合资组建了中国航空公司。次年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资组建了欧亚航空公司。1941年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国,又承认南京汪伪政权,中国收回欧亚航空公司的股权,并于1943年在原欧亚航空的基础上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截至1936年年底,全国共有航线里程超过两万千米。

抗日战争的爆发终止了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但民航却成为了中国和当时支持中国抗战的国家和团体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1939年成立的中苏航空公司开辟了重庆到莫斯科的航线,为苏联支援我国抗日运送人员和物资。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在抗战期间,执行了从印度穿越喜马拉雅山到昆明进而到重庆的飞行任务,运送盟国支援抗战的物资和人员。当时飞机的升限不能飞越世界屋脊,有的地方只能在山谷中穿行,并且还随时有可能遭到日本空军的袭击,两航的民航人用生命和鲜血维持了这条航线的畅通,使抗战物资和人员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这条被称作“驼峰航线”的空中运输线,成为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旧中国民航人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见图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