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法鉴赏

五、清代小篆的复兴

字体:16+-

篆书自斯冰之后,衰落又是千余年,清代邓石如出,复振起千年之衰,并且迅速将小篆书法提升到至今不能超越的高度。后人学篆书者,莫不从中取法,几乎忘记千年前有李阳冰的存在。而究其振兴之源,便是以隶笔写篆的伟大创举,彻底扫清了前人对篆书笔法的误解。清代文字狱大兴,为避祸,文人将精力用于金石、考证、校勘之学,使有清一代的读书人对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古文字、书写古文字蔚然成风,写篆书者自然多了起来,出现了一批以篆书知名的书家。他们不仅写小篆,也利用更古老的字体进行创作,但是在最出色的篆书书家中,仍以写小篆的占多数。

邓石如(1743—1805)(图5-11),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在清代篆书和隶书的中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用质朴、凝重的线条书写篆书,在结构和用笔上都摒弃了多余的修饰,但是对所有细节都细心地加以处理,并保持了线与结构的生动。他在篆书被冷落千余年后,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一种古老字体的魅力。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图5-11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对邓石如评价非常到位:“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4]

吴熙载(1799—1870)(图5-12),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所书小篆《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吴让之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其行书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一扫“馆阁体”纤弱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