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以后,小篆式微,直到唐代才有所起色,这便是历时千年的“篆书中废”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篆书的使用价值为其他更简易、更便于书写的书体替代。学书者更关心简便实用的真、行、草书,逐渐荒废了对古文字的关注。对于篆体留心不多,用力必少,偶尔作小篆亦不循秦时旧制,再加上不精文字之学,讹误时出,随意变化,篆书衰微,在所难免。
考察初唐篆体书法,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书家作篆依旧是积习未除,文字结构与书写形态大半是放诞而远驰秦小篆法度的。即便是名家书作,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之碑额篆文,篆法亦很荒率,缺乏古意,境界不高。
唐代经初唐五朝八十多年,迎来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政绩显著,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更是“旁求宏硕,讲道艺文”。于是文艺如诗歌、绘画、雕塑、书法等皆一变初唐清劲、绮丽风格为豪迈雄浑、丰硕飘逸,呈现一派宏大气象,其中诗歌、书法成就尤为突出。
当时书坛各种书体争蹈洪流,汇聚合之,而篆书也于寂寥近千年之后迎来了姗姗来迟的复兴。
唐后期是篆学全面复兴的高峰时期。当时的篆书家李阳冰就是其一。
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人。其以秦小篆入手,参以籀文,广收博取,一变李斯廓落严整之风。他精研字学,勤奋异常。李阳冰终成篆书大业,其自许亦颇高:“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斯翁之后,直至小生。”[2]李阳冰以篆书独步唐朝,抗衡时贤,超迈前人,名极一时。
晚唐篆书乘盛中唐复兴之余绪,习之者众,书作亦多,然强弩之末,颓势难回,终无与前贤相颉颃之人物出现。所谓时代压之,不能高古,于此最为典型。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箸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3]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可见其篆书影响的深远。大诗人李白有诗称李阳冰书法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说明李阳冰的篆书确实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也称,篆自秦汉而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