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社会政治的特殊性,还造就了于一批少数民族的书法家。他们既是元代各民族文化和蒙古统治者汉化的反映,也体现了汉文化的巨大感染力。元初的耶律楚材,中期的贯云石、康里巎巎,后期的泰不华等,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
康里巎巎《李白古风诗卷》
康里巎巎《李白古风诗卷》,纸本,行草,纵35.3厘米,横393.4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帖共三件,今取其一《书李太白古风》五十九首之第十九首。后有文徵明、张雨之跋,本件未作纪笔,字句也偶有遗漏。尤应注意的是多有章草笔意,增强了他的古拙逸趣。前六行文为:“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故人,年年桥上游。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其中捺笔特别作章草波画,行笔又像孙过庭的《景福殿颂》,其向下之笔又有《平复帖》的气息。康里巎巎这种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的书体,线条刚劲有力,行笔果断迅疾,自然流畅,古朴典雅,在赵松雪之外别开新境,为元代其他书家所不及。
图10-10 康里巎巎《书李太白古风》
后人评其书法,多在肯定的前提下指出其不足。明初方孝孺评云:“子山善悬腕,行草逸迈可喜,所缺者沉着不足。”明王世贞则说:“康里子山有韵气而结法少疏。”所评均甚中肯。康里氏作书向有迅疾之誉,陶宗仪《缀耕录》曾记有康里巎巎自言,曰:“余一日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而缀笔。”所记未知是否夸张,但不管怎样,其笔法熟练所导致的。至于同时带来用笔欠沉着、结字少变化的缺陷,亦是情理中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