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高明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除了对现实的关照之外,还离不开对前人思想的改造传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中外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结果,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扬弃和杜威教育哲学的改造和超越。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与生活分离。传统教育,陶行知谓之为老八股;新式的教育,陶行知谓之为洋八股。二者造成了中国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这样的教育,不是引导青年关注社会,以解决他们自身及社会的问题,走入生产与建设之途;相反使青年为满足生活的欲望,走入奢靡无能无用的绝境。所以陶行知说“中国教育的歧路在于抱着书本,抱着黄金,抱着标语而忘掉人生。如今已深陷于学历主义、拜金主义和形式主义混为一体的无底深渊,从而制造了一大堆泡沫教育体”。陶行知的论述一针见血。旧学校把读书当成教育,把应试当成教育,造就的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对社会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因此,陶行知认为,造成中国国难、生死存亡的,就是山穷水尽的传统教育。要矫正传统教育的弊端,必须有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新理论,这就是生活教育产生的现实原因。
生活教育的理论来源,则是杜威的教育哲学。陶行知留学美国,受其业师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知行观。杜威反对欧洲大陆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经验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以及“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学校里简化社会生活,呈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并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使学生获得书本之外的直接经验。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他的实用主义知行观在教学中的运用。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论,主张从做中学。杜威认为,人们最初和最牢固保持的知识,就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而学生生来就有“做”的自然愿望,因此,“从做中学”符合学生的自然发展倾向,强调学习者的直接主观经验,提倡个人探索,重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陶行知留美归国后,即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用于中国教育的改造事业上。在从事新教育试验和平民教育运动中,陶行知认识到,像中国这样的穷国,传统教育是行不通的,因为传统教育是少数人接受的“小众教育”。要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使国民人人受教育,必须把杜威的讲法“翻半个筋斗”,或者加以丰富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