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方法的形成应当依据诗歌的内在结构。这一结构可分为历史文化背景、传达介质、基本元件、审美内涵和风格特色、表达技巧六个层面。诗歌赏析的思路大体上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理解和分析。
(一)了解作品背景,熟悉诗歌语言
从背景入手把握作品是文学欣赏的普遍规律。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出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提问,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后人借此发挥,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影响重大的“知人论世”说。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表达形式,与表现特定情景事件的叙事性作品相比,其背景的意义更显重要。
诗歌赏析所应了解的背景资料包括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作家的背景主要指生活经历、精神个性、文化环境和时代特色,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留下印记,甚至直接构成了作品的特定内涵。
作品背景主要是指创作的缘起、经过以及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与典故。有些古代诗歌讲究用典,一个典故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蕴单元。用典可以开阔表现空间,丰富作品内涵,但典故却增加了欣赏的难度——不熟悉背景便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比如下面的例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李商隐的这首绝句旨在讽刺唐玄宗父夺子妻的丑恶行径。故事说的是唐玄宗新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大宴群臣。而玉环原是寿王李瑁的妻子,被皇帝老子变戏法似的夺了去。因此,李瑁有难言之隐,宴后回去睡不着。薛王李璃没有精神负担,所以能够开怀畅饮,酣然大睡。了解了这个典故,显然有益于理解作品的深意。
一般而论,如果有注释,作品中所涉及的事件背景、环境背景是不难掌握的。但由感情体验、宗教意识、文化人格所构成的心理背景就需要读者悉心领会了。比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之类的诗句大都以深沉苦涩的人生感慨为心理背景。对它们的把握就不能仅依赖学识,而更应倚重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因为诗歌欣赏的本质正是生命体验的沟通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