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是古典主义,持续到19世纪初。它产生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法国,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其次是注重理性,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理性就是良知;最后是模仿古代,重视格律。
18世纪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又一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主义。启蒙运动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消除教会和贵族统治者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它超越了文化运动的范畴,成为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启蒙主义思想家们以“理性”为武器,把人的理性看做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认为消灭了剥削制度之后,人类将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那将是一个以自由、平等和普遍幸福为特征的“理性王国”。他们以宣传启蒙思想为有力武器,因此启蒙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同时也具有民主性,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进步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更强调文学题材和内容的真实性。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以长篇叙事诗成就最高。
(一)弥尔顿与《失乐园》
弥尔顿(1608—1647年)是17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他推进了人文主义,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先辈”,被看做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主义运动之间的桥梁。弥尔顿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是成长和学习期。其前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风格清丽,表现无邪、纯洁的胸怀,以铿锵的音调,整齐的诗行,彰显心灵之美,成名作为《圣诞清晨歌》。1630年写了《莎士比亚碑铭》,这是第一首献给莎士比亚的诗。中期创作以散文为主,但写作了他最著名的一首十四行诗《我仿佛看见了圣洁的亡妻》,这首声情并茂、如泣如诉的悼亡诗是为他死于产褥热的第二任妻子胡德科克而作。晚期创作是诗人一生最艰苦的时期,因为复辟王朝对革命党人疯狂的报复,弥尔顿一度被捕入狱,虽然幸免死刑,但出狱后的行动受到严密的监视,又有失明和痛风的折磨,但诗人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作品,长篇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