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十七年(1949—1966年)、“**”十年(1966—1976年)、新时期(1976年以后)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小说(1949—1966年)
这一时期的小说以反映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题材。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刘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1956年,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加上受到苏联“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积极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出现了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阴暗面”的作品,以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最具代表性。
(二)“**”十年(1966—1976年)
“**”十年,文学进入冬眠期,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几乎没有文学作品可供阅读、欣赏。但是也有极少的小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
(三)新时期小说(1976年以后)
新时期小说中比较重要的潮流或现象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1977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成为“伤痕小说”的发轫之作。“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还有卢新华的《伤痕》、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冯骥才的《高个子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铺花的歧路》,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民性大讨论的展开,全国出现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思小说”的浪潮由此而起。反思小说的代表作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布礼》、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发展,出现了以《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小说”。包括张锲的长篇《改革者》、柯云路的《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浮躁》等。在历史反思思潮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下,出现了富有文化意蕴的“寻根小说”。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等。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等,运用北京方言,描述北京的历史、现实的风物、人情世故,具有鲜明的“京味”特征,被称为“京味小说”。如邓友梅《那五》、陈建功《辘轳把胡同9号》、刘心武《钟鼓楼》等。新时期小说,作家作品不胜枚举,各种文学流派、文学现象风起云涌,小说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